本書提及「哈佛大學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」,點破我們長年的思維錯誤以及癥結點。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如何有效地獲取知識並做出正確決策,達到全面性的思考。
美國心理學家斯賓塞‧約翰曾說:「要做出一個更好的決策,首先要停止執行一個錯誤的決策。」
雖然我們都無法在每次的決策中,讓事情往更好的方向發展,但要盡量降低錯誤決策發生的機率。
希拉蕊曾說:「人生就是不斷的在做抉擇,而我們的選擇,以及怎樣處理自己的選擇,將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。」
提問的能力
愛因斯坦曾說:「解決問題可能只是技巧,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,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。」
如果想要解決問題,那你一定要學會如何問問題。提問可以讓人思緒清楚、激發創意,並找出做事的新方向。
彼得杜拉克說:「過去的領導者可能是一個知道如何解答問題的人,但未來的領導者必將是一個知道如何提問的人。」
試著接受「不只一個答案」的解答
哈佛大學第24任校長內森‧馬什‧普西說:「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,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。」
對於生活中的許多事物,解決問題的方法或答案常常不只一種。若決策者認為問題只有一個解決方案,那麼在找到某個答案之後就會停滯不前,放棄繼續探索事物的動力,而擁有創造性思維的人總是努力吸取各種新知識,靈活運用思維將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。
以下分享書中決策者必須培養的想像力與思考力,運用以下4個技巧找出嶄新方法:
1、擁有懷疑一切的精神
2、努力探索一切的不可能
3、盡量運用發散思維,設想眾多可能性
4、不斷重新評估
決策者在面對很多問題時,容易受到自己思維的限制,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創新能力,當發現問題時,就能找到與眾不同的解決方式。
換位思考
哈佛教授經常引用這句話來教育學生:「無論面對怎樣的災禍與不幸,都要學會樂觀地面對,只要能夠換一種心態,換一個角度看問題,生活便能充滿陽光和歡樂。」
很多看似無法解決的問題,換一個思考方式,最後的結果可能完全不同。
有一句英國諺語說:「想知道別人的鞋子是否合腳,只要穿上別人的鞋子走一英里就行了。」
它的基本意思是說,你要想真正瞭解別人,就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。如果決策者懂得換一個心態來看待問題,對解決問題來說有利無害。
心向作用
在瞭解他人或事情的真相時,我們很容易被「第一印象」影響,陷入了表面的認識,甚至被偽裝的假象迷惑。由於先入為主的思想,以及資訊量不足的情況下,會對事情產生偏見而影響決策,這種固有的心理狀態、習慣或態度,又稱為「心向作用。」
例如看到員工上班時無精打采、表現失常,主管可能就會對該名員工印象不好,甚至會有「懶惰不負責任」的評價,但事實是家人生病,造成員工精神焦慮,而得不到充足的睡眠時間,所以工作上就無法專心。如果主管因為員工的表現而進行懲處,也不去瞭解背後的原因,就有可能會失去一位優秀的員工或造成更大的反彈。
內群體偏好
心理學研究發現,心懷偏見的人或多或少都出現過歧視行為,這是一種內在本能。以貌取人、種族歧視、歧視身心障礙人士等行為是怎麼形成的?
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,歧視是人們內心的一種保護性偏見,可以幫助人類檢測和預防疾病。由於肉眼無法看見病菌,只能透過心理機制避免潛在的感染。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克‧沙勒指出,歧視行為是大腦的預防醫學,幫助人類對於周圍異常事物提高警覺。
比方說,看到有人流鼻涕、或是臉上有大片色斑等不正常的情況,人們會懷疑是某些疾病的特徵,並保持安全距離,以免受到病菌威脅。即使那些人不一定會對自己的健康構成威脅。
另外,一項針對美國「厭惡種族主義」的長期研究指出,這些群體的成員聲稱自己是平等主義者,但仍然會有種族歧視行為,比方說,相對於黑人,他們還是更願意幫助白人。
決策者總是容易受到歧視行為而影響判斷,因此必須盡量克服這些錯誤認知,以達到最好的決策。
心理學家發現一個消除偏見的絕佳方法,就是發揮觀察力及想像力。
決策者透過細微的觀察,以不同角度看待決策過程,並分析事物的本質來徹底消除偏見。想像力可以透過閱讀書籍、美術、音樂舞蹈等等來培養,將原先抱有偏見的事物產生新的認知,讓看事情的角度更客觀。
減少危機
我們經常聽到人們抱怨:「如果早知道,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。」
在決策中只要提前做好預防,就能應對可能隨時出現的危機,不至於影響到最終的決策結果。決策者能事先分析潛在的危機,並制定相關的「危機管理」方案,以利危機發生時可以立即根除。
遠離錯覺
美國前總統巴拉克‧歐巴馬曾說:「不能讓失敗來定義你,你必須把失敗當作導師,並讓失敗經驗指引你如何在下一次有不一樣的作為。」
在資訊大爆炸時代,如何有效的獲取、整理及分析資訊,並做出最正確的決定,是決策者需要思考的一個重要議題,擁有的可利用資訊越多,出現對事物不確定性的錯覺就會越少,因此預防錯覺最好的方法,就是擁有充足的資訊量。
過度自信
微軟總裁比爾‧蓋茲說:「世界不會在意你的自尊,人們看的只是你的成就。在你沒有成就以前,切勿過分強調自尊。」
美國知名作家奧格.曼狄諾說:「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,必須具備的特質有很多種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信心。」
決策者若是缺乏自信,就會在面對各種選擇是猶豫、徬徨,造成嚴重後果,甚至錯失良機。但當人們過度高估自己的能力時,則會出現過度自信的情況,當過度自信發生時,決策者只看到對自己有利的資訊,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,表現得過於自信與樂觀,而無法準確地判斷事物的真理。
雞尾酒效應
我們在進行決策時,倚靠的是各種符合邏輯或根據個人信念,加上綜合各項因素的推理,然後才做出行動,但實際上有許多決策的因子會影響我們的判斷。比方說,當你抬頭看牆上的時鐘一時,是不是會覺得秒針在你看它的第一秒鐘走得特別慢?膽小的人走夜路時,誤把樹木看成人形、或把自己的腳步聲以為有人緊緊跟在背後。
在上述的例子中,雖然人們沒有意識到這些因素的存在,但事實上大腦仍然接收、處理了這些訊息,而且這些無意識的訊息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們的決定或行為。
每一個人幾乎都有過這種經驗,特別是在聚餐、酒會等公開社交場合上。你正在專心和朋友聊天,周圍有有談話聲、音樂聲,儘管周圍的噪音很大,我們還是可以聽到朋友說的內容,更特別的是,這時候,如果遠處有人提到你的名字,你也會馬上注意到。這就是所謂的「雞尾酒會效應」(Cocktail Party Effect)或「雞尾酒會現象。」
人的注意力有兩種特徵,集中性與指向性:
集中性:當意識或心理活動專注於某個事物時,注意力會在這個事物上集中起來。
指向性:當意識或心理活動選擇某個事物時,會忽略其他事物。
我們的注意力是有選擇性的,當我們全神貫注於某一件事情或目標時,往往以最重要、最感興趣的資訊為主要關注對象,而忽略不在原本預期的事物,甚至是視而不見。
記憶錯覺
很多人相信,當你一旦經歷過某事件並形成記憶之後,那份記憶就永遠不會改變。不過,美國的心理學家伊莉莎白‧羅芙托斯卻說:「即使我們深信不疑的記憶,也不一定真實存在。」
像平常生活中,我們明明記得好像沒有關門,但回去看時卻已經關了。又或是明明記得小時候做的一些事情,但卻被父母否定從未發生過。
我們的記憶都具有重構性,在儲存記憶的同時,也可能會將虛假的資訊同時收納進來。
人們的記憶不像影像記憶那樣精確且真實,容易出現錯誤,因為人們對之前所經歷事情的記憶,會因為後來的事情,而產生一定程度的修正。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見,就算人麼經歷相同的事情,也會在各自的記憶中出現不同程度的差異。
但是,如果是在一些重大決策中,記憶的可信度卻常常會攸關生死。無論是「雞尾酒效應」或是記憶錯覺,都是在告訴決策者,要盡量避免錯覺的影響,使自己在決策的過程中走向偏路。
排解壓力
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博士丹尼爾‧戈爾曼說過:「在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關鍵要素中,智商的作用只占二O% ,而情商的作用卻占八O%。」
情商(EQ)又稱情緒智力,它主要是指認識自我,控制情緒,激勵自己以及處理人際關係等相關的個人能力。
高情商的人比較能注意到自己的內在狀態,也比較能管理自身的壓力,就算在高壓力的環境下,也不會因為過度緊張做出太多情緒化的判斷,而導致決策失誤。
情商之父丹尼爾‧戈爾曼(Daniel Goleman)說過:「真正頂尖的領導者並非取決於其能力,而是擁有高情商。」
高 EQ 者對於環境變化的適應力很強,也樂於接受新事物。他們能敏銳察覺他人的內在情緒、注重團隊成員的感受,建立互信並強化凝聚力,透過從其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,判斷評估決策結果對他人所造成的影響,進而提升決策品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