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韓森探訪五千位職場工作者,研究許多關於工作與個人表現的實例,並歸納出一套全新的聰明工作學。這本書會讓你瞭解各行各業的人如何運用高績效心智,在工作上締造佳績,並擁有高品質的生活。
雙重專注
嘗試做愈多,實際上完成的愈少
我們認為做得愈多,成就愈大。但其實這不是正確的,當你嘗試做愈多事情,實際上會完成的反而更少,所以想要成功,必須懂得取捨,選擇最重要的去實行。
高績效人士需要做到「雙重專注」
雙重專注:挑出優先重要的少數的任務,集中精神在這些任務上,全力以赴、精益求精。
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赫伯特·西蒙曾說:「太多資訊只會造成注意力貧乏。」
要做的事情愈多,每一項被分配到的時間就愈少,而投入愈少時間,工作成效就愈差。
很多人以為同時處理多項任務,可增加效率。但研究顯示,同時處理多種工作只會降低效率,所以要慎選工作,完全專注其中,才能做到最好。
法國作家聖修伯里曾言:「所謂的完美,不是沒有什麼可加的,而是沒有什麼可以再減的。」
本書提供了三種策略來實現「雙重專注」:
策略一:奧卡姆剃刀:目標愈少愈好,步驟愈少愈好。用心挑出幾件事情,把他們做到最好。
策略二:把自己綁在桅杆上:為自己訂定規則模式,並排除會讓你分心的事物,專注在目標上。
策略三:對老闆說「不」:讓老闆瞭解你對於工作的優先考量,專注在少數幾件事,並可以發揮到最好。
重新設計工作
超時工作,績效反而下滑
作者在研究中發現,如果你每週工時30至50個小時之間,工時增加的確可以提升績效。但一旦每週工時多達50至65個小時,工時增加會伴隨著效益開始減少。若是每週工時超過65個小時,則工時增加反而整體表現下降。
除了賣命工作,如何能更聰明的工作?
聰明的工作,必須要甩開過去的枷鎖,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事物,思考是否有更好的做事方式,才能重新設計工作,並在工作中產出最大的價值。
要怎麼做?先從學會問「笨問題」開始:
為什麼報告要用一堆投影片?不能精簡成幾頁嗎?
為什麼要用這個方式?有更好的辦法嗎?
重新設計工作,可以讓工作更具有效率,重點不在於改變的幅度,而在於增進的價值。
學習迴圈
葛拉威爾在《異數》這本書所中提出「一萬小時法則」,並論述一萬個小時的努力練習可能比與生俱來的天份更重要。
如果想要成為傑出的專家,至少要花一萬個小時的反覆練習,按比例計算的話,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,一週工作五天,那麼你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。
換句話說,是不是天才已經不是那麼重要,在專業上所投入的練習量才是決定人們是否傑出的關鍵。
可惜,這個法則有諸多錯誤,並不是常規、重複地訓練一萬小時就能夠出類拔萃,而且練習時數會因為不同領域而有所差異。所以要透過有方法、有技巧的「刻意練習」,才能砥礪自己不斷進步。
例如:高水準的職業選手通常不會利用相同的方法反覆練習,而是在每一次練習結束之後,藉由教練的結果評估,從回饋意見中努力改善每個小瑕疵,努力突破自我,才能進步神速。
學習迴圈:比一萬小時更好的練習
作者提出把「刻意練習」的技巧,運用在每日工作上。
「一萬個小時」的練習法並不適用職場,而「刻意練習」對於績效指標明確的技能才有幫助,所以我們需要透過巧妙的轉化,才能把「學習迴圈」運用在職場上。
要在工作上有過人的表現,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學習迴圈不斷精進。
作者提出六大步驟來執行「學習迴圈」:
每天擠出15分鐘
將一項技能拆解成數個微行為
檢討微行為的成果
盡快獲得回饋意見
用困難來磨練能力
超越停滯點
每天擠出15分鐘發展一項技能,將該項技能拆解為數個微行為。例如:把讓團隊成員一起集思廣益拆解成幾個微行為,像是「請團隊成員提出更具體的問題」、「請團隊成員提出一個創新的方法」。如果是練習演講,可以拆解成開場、結尾、動作等等,對上述部分提出具體的做法,透過一次練習一項技能來增進演講能力。
隨後,檢討微行為的成果並提出改進做法,例如:「團隊成員提出的方案是否有徹底執行」、「演講過程是否有趣味性」。最後,再綜合其他團隊成員的意見回饋及建議,從而找出問題和正確的方向。
最後兩點:「用困難來磨練能力」、「超越停滯點」是在學習迴圈的過程中,更快加強能力的作法。
用困難來磨練能力
以健康的心態來面對失敗,願意冒險、能夠容忍短期失敗的人,日後往往能有優異的表現。
犯的錯誤愈多,糾錯能力就愈強,知道問題點在哪裡。
超越停滯點
當你發展某項技能時,歷經不斷的練習後,你可能繳出漂亮的成績單、有非常優秀的表現,但接下來可能會遇上瓶頸,而無法繼續前進。
每個人都會追求進步,但到了某個程度之後,就會安於現狀、感到自我滿足,降低學習的動力。
因此,我們必須繼續努力、讓自己站上該領域的巔峰,透過「學習迴圈」不斷精進改善自己的表現,讓學習不會因此停滯。